中藥里的「回陽救逆第一品」
2022-02-14
天地合而萬物生,陰陽接而變化起,此消彼長,依存互根。中國古代文明中,對蘊藏在自然規(guī)律背后、推動其變化發(fā)展的基礎性邏輯有著最深刻的描述。世間萬物皆有“雙面”,本草這樣獨具性靈之物,更是如此。
毒性或良藥,是本草的雙面
在中醫(yī)界,有一個很有名氣的派別叫做扶陽派,這一派的醫(yī)生最擅長使用的,便是“附子”這一味回陽救逆的中藥。
附子,花莖葉都有毒,古時候用其毒汁制作毒箭輔助戰(zhàn)場殺敵。據說《三國演義》中關羽打樊城所中毒箭,正是附子之毒。
在《本草中國》第一季“雙面”一集中,中藥炮制流派“建昌幫第三代傳人”劉香保和弟子張金蓮,堅守在冰火兩重天的炮制現(xiàn)場一天一夜,將毒藥化為良藥,“若非天地設精華,若非人類憑執(zhí)著。就沒有這向死求生的煥然重生?!?
這就是本草的雙面,也是人類在大自然面前表現(xiàn)出的執(zhí)著與堅持,才能收獲到自然如此厚重的饋贈。
附子:回陽救逆、 向死而生
附子首載于《神農本草經》,系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側根(子根),主產于我國四川、陜西、貴州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2015年版一部收載:附子,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carmichaelii Debx.的子根加工品。附子性大熱,味辛、甘。有毒。歸心、腎、脾經。功能回陽救逆,補火助陽,散寒止痛。
用于亡陽虛脫,肢冷脈微,心陽不足,胸痹心痛,虛寒吐瀉,脘腹冷痛,腎陽虛衰,陽痿宮冷,陰寒水腫,陽虛外感,寒濕痹痛。
附子化學成分有些復雜,主要成分為烏頭堿,藥性辛、甘、大熱,毒性很強,用藥不當易造成中毒。明張景岳將附子與人參、熟地、大黃并稱為“藥中四維”、“藥中良將”。但若應用不當,會“毒發(fā)”傷人,所以有人“視附子為蛇蝎”。所以在使用附子時要非常小心,在醫(yī)生的指導下謹慎使用,才能保證用藥安全。
以藥為伴,矢志不移
似是、而非;絕對、相對;殊途、同歸……古人言:萬物莫不有對,說的就是生命的對立與統(tǒng)一。就本草而言,生熟常常異治,毒藥可轉為良藥,良藥亦可成為美食。
在與本草相伴的光陰里,人們也在觀察它、享用它、轉化它,不斷獲得更高的生存智慧。這是一場在喧囂的世界里不動聲色的修行:以藥為伴,矢志不移;祖輩是這樣過來的,今天依然如此。
本文綜合整理:《本草中國》第一季第三季;《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·從形味性效到臨床(1)》,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出版;《中醫(yī)雜志》2018年第二十三期)